1950年3名军人点了“一菜一汤”,老板娘:10年了,你们终于来了
你的位置:九州软件 > 新闻动态 > 1950年3名军人点了“一菜一汤”,老板娘:10年了,你们终于来了
1950年3名军人点了“一菜一汤”,老板娘:10年了,你们终于来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1950年年初,成都三桥南街的“努力”餐楼里,三名解放军战士顶着凛冽的寒风来这儿用餐。

服务员快步迎上来,满脸笑容地询问几位客人想点些什么,同时介绍了店里的特色菜,比如国和什锦和白汁鱼之类的推荐菜品。

没想到他们只点了简单的两样菜,还特意询问老板娘是否在,表示想见见她。

伙计心里直犯嘀咕:这三个大块头,就点这么点菜,能吃饱吗?该不会是故意来找麻烦的吧?

他带着笑容快步走向柜台,向老板娘黄三说明了当前的情况。

黄三听到后,眼中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喜色。她走近三位客人,认真观察了一番,随后开口:“我是这家店的老板,不知道三位今天想品尝些什么?”

领头的军官瞥了眼黄三,郑重其事地再次强调:“我们只要一个菜和一个汤!”

话音未落,黄三老板娘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她感慨道,历经整整十载的漫长等待,这一刻终于到来了!

他马上露出笑容,邀请那三位客人到二楼的包间,并亲自带他们上楼。

店里的伙计更加不解了:就点一个菜和一碗汤,用得着去楼上的包间吗?

这件事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?为什么当老板娘听到“一菜一汤”这几个字时,会有那么大的反应?

让我详细解释一下。

【初遇爱人】

店员并不清楚,这份简单的“一菜一汤”其实是前任店主车耀先与地下工作者对接的秘密信号。

老板十年前被国民党特工逮捕后就再也没露过面,新来的伙计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。

黄三看到三位解放军坐下后,先走到包间门口四处看了看,确认周围没有其他人,才把门关上,然后走到他们跟前。

带头的军官率先发言:“如今已经解放,安全多了,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风险。”他随后补充道:“我是西南军政委员会的王维舟,这次来是想跟你谈谈车耀先同志的事情。”

黄三眼含热泪,声音颤抖地说道:"整整十年过去了,你们总算出现了。我丈夫现在情况如何?"

王维舟神情沉重地说道:“车耀先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。十年前,他被国民党囚禁在集中营里,始终没有向敌人低头。四年前,他不幸遇害。”

黄三听完这话,整个人一下子瘫倒在地。四年前,有人转交给她丈夫留下的《四川军事史》和没写完的《自传》手稿,那时候她就隐约觉得事情不对劲。

车耀先1894年出生在四川大邑县的一个普通人家。那时候科举制度还在,他父亲一心想让他考取功名,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学习。

车耀先十岁时,家里突然出了变故。他父亲一直在外面做生意,结果突然没了消息。后来有同乡回来,说是因为生意做砸了,觉得没面子,所以不敢回家。至于具体发生了什么,谁也说不清楚。

家庭经济状况本就捉襟见肘,突如其来的变故更是让情况恶化,车耀先的学费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。尽管他求知若渴,最终也只能无奈中断学业。

年幼的他除了要帮忙做家务和农活,还在农闲时把甘蔗、花生等农产品带到城里,走街串巷地叫卖。虽然没挣到多少钱,但这段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,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。

车耀先14岁时,被家人送到崇庆县的“益盛荣”店铺做学徒。正是在这个地方,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。

在对面的小店里,有个和黄先生同龄的女孩。那时候,很多女孩都没有正式的名字。由于她在家里排行老三,所以大家都叫她黄三姑娘。

黄三的家境和车耀先差不多,她爹早年出去做生意,后来就没了消息。家里就剩下她、她妈和一个小弟弟,靠着一个小杂货店过日子。两个姐姐早就嫁人了,不在身边。

她长得挺好看,皮肤白,五官也端正,在附近这一片算得上漂亮姑娘。更厉害的是,她手特别巧,做的纸钱特别受欢迎,卖得特别好。

年轻的车耀先对黄三一见倾心,每次都会站在马路对面默默注视着她。然而,性格内向的他始终没有勇气上前与这位心仪的姑娘交谈。

黄三早就留意到对面那个长相出众的年轻人,每当碰上他灼热的眼神,她便慌忙避开视线。

当晚,车耀先的师傅回家后想喝点酒,便让他去对面店铺买酒,这成了两个年轻人首次近距离交流的机会。

车耀先轻轻叩了叩门,低声喊道:"黄三姑娘,麻烦开下门,我要买点酒。"

很快,黄三揉着刚睡醒的眼睛开了门,一瞧是车耀先站在门口,脸上顿时泛起红晕,笑眯眯地把他请进了屋。

车耀初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令他心动的女孩,在微弱的光线中,黄三的笑容格外灿烂。

在购买酒的过程中,车耀先和黄三都表现得有点不自在。当他们回到店里时,车耀先还时不时地回头看看正在关门的黄三。

师母在一旁注意到这一幕,笑着调侃道:“瞧你眼睛都直了,要不要我明天帮你去说媒?”

车耀先听到这番话,脸一下子涨得通红。他心里明白,自己家境贫寒,根本拿不出彩礼钱,谈婚论嫁对他来说遥不可及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将这份感情深深藏在心底。

【弃商从戎】

1911年,四川省爆发了声势浩大的“保路运动”,年仅17岁的车耀先投身其中,成为“保路同志会”的活跃分子。他积极参与各项活动,为维护铁路权益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在经历了这场爱国运动的深刻影响后,车耀先深感自己不应局限于小商铺的狭小天地。于是,他在次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川军,开始了军旅生涯。

车耀先站在黄三姑娘的店门口,心里七上八下。他不知道自己这一走还能不能回来,犹豫了好一阵子,最后还是没跟她打招呼就走了。

在四川军阀之间的激烈冲突中,车耀先凭借其英勇表现多次建立显赫战功。

由于酷爱阅读,尽管只念过两年私塾,在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士兵中,他的学识显得格外突出。这种优势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没过几年,他就被提拔为连长。

在多年的军旅生涯里,车耀先始终惦记着黄三。最初两年,他从师娘那里得知,黄三已经和一个卖酒人家的儿子定了亲。这个消息让车耀先心如死灰,彻底失去了希望。

黄三刚升任连长不久,从崇庆来的老乡告诉他,那个卖酒的商人因为生意失败,没钱给彩礼了,结果黄三和他儿子的婚事又黄了。

车耀先在军界已站稳脚跟,自认有能力给黄三提供稳定的生活,不愿再次错过良机。他请师母前往黄家说媒,黄母见车耀先事业有成,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。

当部队移防至成都时,车耀先召集了两家亲属,为黄三举行了婚礼,这对恋人终于结为夫妻。

黄三自幼被迫缠足,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严苛要求。然而,她的丈夫车耀先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,对封建礼教的压迫深感厌恶。他坚决反对这种束缚女性的陋习,并鼓励黄三抛弃裹脚布,将其彻底丢弃。两人在婚姻中相互尊重,车耀先以实际行动支持妻子摆脱封建枷锁,展现了新时代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。

车耀先觉得在新社会里,女性不能是文盲。虽然黄三没上过学,但车耀先给她改名叫黄体先,还安排她参加识字班,学习了一年多。

车耀先毅然离家投身军旅,将家庭重担托付给妻子黄体先。这位贤内助尽心尽责地照料家中老幼,为丈夫解除了后顾之忧。车耀先得以全身心投入战场,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。黄体先的默默付出,为丈夫的事业提供了坚实后盾。夫妻二人虽分隔两地,却以各自的方式共同维系着家庭,践行着责任与担当。这种相互支持、分工协作的家庭模式,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家国情怀。

车耀先在战场上屡建奇功,官位步步高升,可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。看着国家贫穷落后,被外国欺负得抬不起头,再看看那些军阀,整天只顾着自己争权夺利,打得你死我活。他心里特别反感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仗,觉得特别没意思。

1925年,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,车耀先在这一时期首次接触到共产主义理念。这一新思想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原本迷茫的内心。他逐渐意识到,共产主义或许正是解救民众于苦难的正确道路。这一认知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与期待。

车耀先逐渐向革命靠拢,他所服役的军队经过国民政府整编后,他被提拔为团级政治委员。

然而,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政变,四川军阀刘湘与其勾结,大肆搜捕并杀害当地的革命分子。

车耀先对军阀的统治深感失望,决定放弃官职。随后,他前往日本和朝鲜进行游历,进一步观察和思考。

这次海外之行让他深刻认识到,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。他意识到,中国必须奋发图强,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,否则就会步朝鲜的后尘,沦为日本的殖民地。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,也坚定了振兴中华的决心。

长期目睹军阀统治的残暴与腐败,车耀先深刻反思后,决心与旧势力彻底划清界限。回国后的第二年,他坚定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他毅然舍弃了显赫的官职和优厚的待遇,许下“愿以我血献后土,换得神州永太平”的誓言,投身于隐秘的革命斗争之中。

【“努力餐”和四川的革命活动】

鉴于车耀先与四川军阀刘湘同为大邑县人,且在川军中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,党组织决定任命他为川康特委军委委员,主要负责在川军中发展革命力量。

车耀先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,在成都南桥三街开了一家名为“努力餐”的餐馆。这家餐馆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,更是他进行秘密活动的掩护场所。通过经营餐馆,车耀先能够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,与各方人士接触,传递信息,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
这家餐厅的名字源于邹韬奋的一句经典话语:"要想填饱肚子,就得使劲干!"邹韬奋作为一位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,他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道理。餐厅以此为名,既是对邹韬奋精神的传承,也体现了餐厅立足大众、服务百姓的宗旨。这句简单直白的话语,既是对食客的激励,也是对餐厅自身的鞭策,时刻提醒着要以实际行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。

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,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因素始终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。粮食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要素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而努力。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,实质上就是在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。历史经验表明,当百姓能够安居乐业、衣食无忧时,国家就会繁荣昌盛;反之,当粮食短缺、民生凋敝时,政权就难以维持。因此,确保粮食安全、解决民众温饱问题,始终是维系政权稳定、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
努力餐不仅为高端客户提供精致的传统川菜,同时也贴心考虑到普通劳动者的需求。

"革命饭"以其亲民的价格和优质的口味,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工薪阶层前来消费。这种主打经济实惠的餐饮模式,提供包括包子、水饺和套餐在内的多种选择,每天都能看到顾客络绎不绝。这种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餐饮服务,既满足了大众对物美价廉食品的需求,也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关怀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餐品选择,这种餐饮模式成功打造了亲民、实惠的品牌形象,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。

为支援革命同志的生活需求,车耀先巧妙设计了一个名为"一菜一汤"的餐饮方案,专门为革命工作者提供免费餐食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,更体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支持。通过这个简单的暗号系统,车耀先有效地组织起后勤保障工作,为革命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
努力餐楼的二楼包厢是车耀先进行地下工作的主要场所,他在这里多次接待了邓颖超、吴玉章、沙千里、史良等革命同志。这个隐秘的空间成为他们商讨革命大计、传递情报的重要地点,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风云。

1937年初,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,车耀先响应中央号召,在成都创办了《大声周刊》。这份刊物积极倡导全国团结抗日,反对内部纷争,在当地引发了广泛和强烈共鸣。

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车耀先积极联络了近五十个抗日组织,共同组建了"成都各界抗日同志会"。这个团体汇聚了成都地区各界的抗日力量,为统一抗战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通过整合资源、协调行动,该组织成为当地抗日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,展现了民众团结抗战的决心。

车耀先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,始终没有向妻子和孩子透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。然而,黄体先心里清楚,丈夫所做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。她从不打听他的秘密工作,而是专心经营“努力餐”饭馆,默默为丈夫的革命活动提供经济支持。

战时,国民政府财政赤字严重,为填补亏空大量印发钞票,致使法币急剧贬值。黄体先洞察局势,提前为革命队伍购置棉纱等物资,成功规避了货币贬值风险,保全了革命经费。

受车耀先的熏陶,他的两个女儿车崇英和车毅英从小就坚定了投身革命、拯救国家的理想。她们经常参与父亲的地下活动,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
车耀先利用餐厅打烊后的空闲时间,为员工们开设文化课程,同时传播革命理念。在他的悉心教导和以身作则下,这些员工逐渐成长为革命事业的支持者。

在车耀先的推动和支持下,约千名年轻人前往革命中心延安。当时成都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想去延安,先找车耀先。”这句话反映了他在青年中的影响力,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积极贡献。车耀先不仅为这些青年提供了实际的帮助,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,激励他们投身于解放事业。他的行动和声望成为连接成都与延安的重要桥梁,推动了更多热血青年走向革命道路。

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期间采取“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”的策略,导致《大声周刊》很快被查禁。面对这种局面,车耀先被迫将刊物更名为《图存》和《大声》,以继续坚持其宣传立场。

车耀先从事革命工作时,国民党就盯上了他。他开了一家叫"努力餐"的饭馆,有特务去查探,直接问他:"车老板,你这店名挺特别,为啥叫'努力餐'?还有,你们卖的套餐怎么叫'革命饭'?"

车耀先巧妙回应道:“孙文先生曾讲,革命还没成功,咱们还得继续奋斗。我这么做,正是照着孙先生的意思来。”这个回答直接引用了孙中山的名言,既表明了车耀先对孙中山革命理念的认同,又巧妙地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动机。他用“孙文先生”代替“孙中山先生”,用“咱们”代替“同志”,使表达更加口语化。同时,“继续奋斗”比“仍需努力”更直白,“照着孙先生的意思来”也比“遵从孙先生的遗志”更通俗易懂。整体上保持了原意,但语言更加简洁明了,更符合日常交流的表达方式。

特务一时语塞,无法继续追问,只好放弃。

由于他积极从事报刊出版和组建多个革命组织,国民党政府确信他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,将其视为重大威胁,急于除之而后快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国民党特工摸清了车耀先及其上级罗维文的日常活动轨迹。当时正值国共二次合作期间,特工们不便公开逮捕他们,便采取了隐蔽手段。

1940年,国民党特工策划了一起名为“抢米案”的事件,指控车耀先和罗维文涉嫌组织人员抢夺“重庆银行”位于成都仓库的粮食。随后,两人被逮捕并关押在贵州的息烽集中营。

车耀先失踪后,黄体先四处托人寻找他的下落,但得到的答复却是“别费劲了,这事你管不了”。此后,车耀先便与家人彻底失去了联系,再无音讯。

【英勇就义】

国民党方面试图通过给予车耀先显赫的官职和丰厚的待遇,诱使他放弃革命立场并泄露四川地区党组织的重要情报。

车耀先若真在乎金钱地位,当初就不会从军阀那里跑出来。面对特务的拉拢,他压根儿没当回事儿,完全没放在眼里。

面对审讯手段的失效,敌人采取了更为残暴的方式。然而,无论遭受怎样的酷刑折磨,车耀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念,毫不动摇。特务们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从他口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,最终不得不将其长期监禁。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充分展现了车耀先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忠诚。

即使在监狱里,他也没放弃学习,靠着罗维文的指导掌握了俄语,一心盼着重获自由后继续为革命出力。

凭借长期积累的见闻,他完成了近70万字的《四川军事史》和个人回忆录,并于1946年委托他人将这些重要文献转交给妻子黄体先,为后世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
被囚禁期间,他始终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和孩子。抗战结束后,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谈判时,毛泽东明确要求国民党释放车耀先、罗维文等共产党员,但国民党不仅拒绝执行,反而将他们秘密转移到了重庆的渣滓洞监狱。

1946年,国名党在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后,发现车耀先和罗维文无法被拉拢,便决定对他们采取极端手段。

车耀先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,面对死亡毫无畏惧,临刑前写下了一首诗:“故国山河壮丽,人民都盼望着春天的到来,英雄们夸耀着统一,但最后笑到最后的会是谁呢?”

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革命事业终将取得成功。

重庆解放后,经过多方搜寻,解放军成功找到了车耀先和罗维文的遗体,并将他们安葬在歌乐山下的革命公墓。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墓碑题词,表达深切缅怀,同时指示成都对车耀先的家属进行慰问。这一系列行动最终引出了本文开篇所描述的场景。

黄体先由于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,健康状况急剧恶化。早在20世纪40年代,她就患上了多种疾病。最终在1954年,年仅58岁的她因病去世,与丈夫在另一个世界团聚。

"努力餐"现在成了成都的一个爱国教育点。车耀先当年写下的那句"要解决吃饭问题,努力!努力!",默默讲述着革命前辈们为民族复兴拼搏的故事。

编辑:林画



上一篇:沃尔沃XC60官图发布,这次升级诚意满满?
下一篇:专访港投陈家齐:以耐心资本穿越周期,解码香港科技投资新逻辑